“生态渔网之乡”商水:打通“最后一公里” “巧媳妇”工程家门口创业

下肢瘫痪的朱建周,正坐在一台缝纫机前面埋头工作,随着改装缝纫机密集的针点,经过加工后的无纺布一寸一寸铺展开来。“朱建周是袁老乡建档贫困户,四年前的一次事故使他下身瘫痪。现在他靠无纺布加工,成为脱贫致富的楷模。”袁老乡驻村黄锦杰说。

据黄锦杰介绍,像朱建周这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的事例,在商水县还有很多。城关乡瓦房庄村村民王群,丈夫去世,儿子上学,因长期有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通过巧媳妇工程在家加工渔网,每天可收入45元,年收入1万多元。

练集镇河沿村的苑世美,90多岁高龄,五代同堂,自愿在自己家里从事渔网编织,月收入达到七八百元,充分体现老人的价值和尊严。

2018年,商水县县委书记马卫东从中国渔船渔机渔具行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姚立民手中,接过了“中国生态渔网之乡”这个沉甸甸的名号这对商水县的生态渔网手工业是个肯定。

商水县,农业大县,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30万人,仅留守妇女就有20多万人。自2012年,商水县推出“巧媳妇”工程,“当时主要为了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将农村的妇女劳动力使用起来,所以叫巧媳妇工程。”据有关负责人回忆。于是,一些技术含量低、就业覆盖面广、适合农村发展的“巧媳妇”工程产业项目应运而生,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巧媳妇”工程迅速发展。

商水县对“巧媳妇”工程大力扶持,对成绩突出的“巧媳妇”工程加工基地、站点和个人表彰奖励,涌现出阿尔本制衣、龙巢网业、瑞祥发制品、红雷渔具等265家“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企业,在农村布厂设点,吸纳贫困人口,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

经过近7年的快速发展,商水县“巧媳妇”工程项目已覆盖渔网编织、服装服饰、针织纺织、无纺布制品、箱包玩具、毛发加工、工艺电子、草编塑编、食品加工等20多个产业领域,形成渔网编织、服装服饰、无纺布制品三大主导产业,示范基地、企业、加工点585家,稳定从业12万人,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1.2万元,累计14亿元以上,年创产值46亿元,累计带动近2万名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巧媳妇”工程中,渔网编织产业因为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简单、从业人员广泛等优势迅速发展。商水县通过实施渔网产业扶贫兜底工程,对贫困户免费进行技能培训,免费发放渔网编织操作台,调动了贫困户参与渔网编织的积极性,全县渔网编织业吸纳贫困人口近万人。

谭庄镇湾子村的王志怀,10年前,因为触电受伤而失去双臂。驻村工作队依据该村淘宝村、电商村的产业发展背景,鼓励他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他积极学习电商知识,用嘴咬着一根筷子苦练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淘宝网上开店,月收入逐渐上升,一根筷子、一部电脑、一根网线、一个鼠标,使王志怀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开起网店,实现脱贫。

目前,商水县借助于电商,已经将渔网销往亚洲、欧洲、非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商水县还拟规划建设全球首家渔色小镇,打造集商贸、物流、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渔网文化之乡。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